不管是日常生活,還是在臨床診療工作中,皮膚消毒是最常見的操作之一。當皮膚受損時,如果消毒處理不當,細菌乘機而入,將造成局部甚至全身感染。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消毒劑廠家講解的常見的使用誤區:
1、酒精消毒濃度越高越好
酒精作用濃度為75%~85%。如果使用高濃度(如95%)酒精,由于脫水過于迅速,使細菌表面蛋白質首先變性凝固,形成了一層堅固的包膜,此時包裹的內層蛋白質仍有活性。
2、注射時用碘伏棉簽按壓針眼
碘伏涂擦法常用于肌內注射、皮下注射時的皮膚消毒,待消毒液干后進針,拔針后用干棉簽按壓。如果注射減毒活疫苗時用碘伏棉簽按壓,滲入針孔的碘伏可殺死疫苗從而降低免疫效果。
3、碘酒與紅藥水同用
碘酒不得與紅藥水同時混擦,以免碘和汞反應生成劇毒的碘化汞,不僅失去了殺菌作用,而且會腐蝕皮膚引起潰爛,甚至在吸收過多后會引起汞中毒。尤其應注意的是,對碘高度過敏的人可引起嚴重的發熱與全身性皮疹反應,應禁止使用。
4、碘伏消毒后直接用銀離子敷料
銀離子與碘結合生成碘化銀。需要注意的是,使用含銀敷料,一定要將碘劑完全脫掉后(破損處皮膚可以用生理鹽水清洗)才能使用。
5、用50%酒精按摩防褥瘡
以為用50%酒精按摩骨突出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實際是加速局部耗氧和組織壞死。長期受壓是導致壓力性損傷的關鍵之一,減少受壓是有效防護的重點,正確做法是勤翻身。